发布时间:2025-03-13
在春天的3月,万物复苏,阳气逐渐升发,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。但对于一些孩子,特别是那些患有抽动症的孩子,春季却是一个“关键期”。虽然抽动症的表现大多是肢体的异常动作或是发声不自觉的变化,比如频繁的挤眉弄眼、耸肩、摇头等,但这种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更深层次的身体问题——肝脾失调。而春天正是调理这些问题的最佳时机。
抽动症看似是孩子的一些肢体不自主的动作,其实它的根本问题在于孩子的肝脾失调。中医有云“肝主疏泄,脾主运化”,这意味着肝脏负责疏通气机,帮助调节身体的气血,而脾胃则是后天之本,负责食物的运化和气血的生成。当孩子的肝脾功能出现问题时,往往会导致气血不畅,甚至内生湿气和痰浊,进而加剧抽动症的症状。
具体来说,肝气郁结时,情绪容易波动,甚至形成肝火,进一步引起肝风。这样的状态下,孩子的神经系统就会受到刺激,产生不自觉的动作。而脾胃虚弱,气血不足,水湿内生,就容易导致体内湿气、痰浊积聚,进而加重孩子的抽动症状。所以,单纯的治疗抽动症状并不能根治问题,关键在于要从调理肝脾入手,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症状,减少反复发作。
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,阳气升发,气血运行更加畅通。这时候,人体的调节能力最强,尤其是对于肝脾失调的孩子来说,调理效果会更加明显。通过春季的调理,不仅可以疏肝解郁,还能够帮助脾胃恢复正常功能,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为了帮助孩子尽早恢复健康,专家建议通过食疗来辅助调理,以下三款食疗方已经在临床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:
1. 天麻钩藤饮:这款方剂主要用于平息肝风,疏通肝气,帮助改善孩子的情绪波动和不自觉的抽动症状。
2. 黄芪白术汤:主要功效是健脾益气,帮助脾胃功能恢复正常,减少水湿和痰浊的生成,有助于缓解抽动症的症状。
3. 百合莲子粥:这款粥能够宁心安神,帮助孩子安抚情绪,提升睡眠质量,减少因焦虑等因素引起的抽动。
8岁的明明是一个典型的抽动症患者。半年多来,明明一直受到挤眉弄眼、耸肩等症状的困扰,情绪也变得异常暴躁。尽管家长尝试了多种方法,但效果一直不明显。后来,家长在朋友的推荐下找到了我。当时,明明的舌苔白腻,脉象弦滑,属于典型的“肝旺脾虚”体质。
经过详细的诊断和分析后,我们为明明制定了一套“疏肝健脾三步法”,从调理肝脾入手,结合中药和食疗,效果逐渐显现。经过两个月的调理,明明的抽动症状明显减轻,情绪也变得稳定了许多。虽然症状没有完全消失,但至少不再像之前那样频繁,孩子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。
在调理过程中,除了合理的食疗方和中药调理,家长还需要特别注意孩子的饮食。某些食物会加重肝脾负担,导致症状加剧。以下三类食物是抽动症孩子需要避免的:
1. 高糖、高脂肪的食物:这些食物会加重体内湿气,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。
2. 辛辣刺激性食物:例如辣椒、咖啡等,这些食物容易刺激肝火,使得孩子的情绪变得不稳定,增加抽动的几率。
3. 生冷食物:如冰淇淋、冷饮等,这些食物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,导致痰湿内生。
因此,家长在春季调理时,除了积极采取食疗方案,还要注意保持饮食的清淡,避免过度的刺激。
除了食疗和药物调理,家长还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日常调理方法,帮助孩子更好地缓解抽动症状:
记住,关键不在于单纯压制抽动症的表现,而是要从身体的根本问题入手,调理肝脾,疏通气血。只要抓住春季调理的时机,让孩子的身体恢复平衡,抽动症状自然会有改善。
健康咨询热线:
028-84433902
Copyright © 成都天府儿童医院版权所有
24小时咨询热线:028-84433902
地址:成都市金牛区一环路北一段123号
备案号:蜀ICP备2024088257号
声明:本站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涉及版权,可联系删除。 网站信息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,就医请遵照医生诊断。